
土壤作為母質、氣候、生物、地形和時間五大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產物,是一個具有高度生命活力的生態系統。一把泥土中的生物數量比地球上的人口還要多。在1平方米的土壤中,原則上應該有10萬億個細菌,3000條蚯蚓、蝸蟲以及1只脊椎動物等。但在高肥高藥的條件下,可見生物已喪失殆盡,肉眼不可見的生物也深受沖擊,土壤固氮、解磷、解鉀等正常生物功能無法發揮。此外,由于土壤食物網鏈條的破壞,導致有些土壤生物“一家獨大”,造成作物的不健康如根腐病、根結線蟲病等。
土壤酸化直接導致土壤中原存在于礦物中的重金屬釋放、吸附在土壤黏粒上的重金屬活化、土壤無法對外來重金屬進行“老化”,這些過程導致土壤中重金屬有效性的提高,糧食生產超標。特別對于鎘這個在土壤—植物系統容易遷移的有害重金屬,土壤酸化的鎘活化效應更為明顯,導致我國雖然制定了世界上最為嚴格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,但依然會生產出超標糧食。
2016年11月1日通過的《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》,提出突出綠色生態導向,加快推動落實相關農業補貼政策改革,把政策目標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生態并重上來。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,無疑對陷入惡性循環的農業生產注入了矯正的驅動力,也是對恢復深受化肥、農藥過量施用之害導致土壤不健康的一個很好的制度引導。
我國全方位開展農業補貼始于2004年,主要是在化肥、農機、農田基本建設方面。這些補貼無疑對保障糧食穩步增產、實現我國糧食的“十二連增”起著重要的作用。但這些措施也促進了化肥和農藥的過量施用,形成目前我國占世界不到10%的土地施用著占世界1/3的肥料;化肥施用平均量達到463公斤/公頃,是世界平均施用量131公斤/公頃的3.5倍,也是通常認為的警戒線225公斤/公頃的1.93倍。
在眾多的成土因子中,農業土壤中增加的人為因素已成為最強烈的影響因素。可以說人為因素(施肥、施藥)在短時間內極大地改變了土壤生物因素,導致了土壤的不健康。因此可以確信,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將有助于土壤健康。
我不再把關于農業未來的爭論看作是簡單的常規與有機的對比。在我看來,我們已經過于簡化了土地的復雜性,并沒有充分利用農民的聰明才智。我現在認為采用耕作方法,構建土壤健康是穩定和有彈性農業的關鍵。我訪問的農民根據他們特定的土壤、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采用免耕法,覆蓋種植和復雜輪作,已經破解了其中的密碼。
雖然機械化可以在大農場降低成本和提高勞動力效率,但大農場不一定會生產更多的糧食。根據1992年的一份農業普查報告,小型多樣化農場的每英畝糧食產量比大型農場高出一倍以上。
世界銀行也贊同小農場作為發展中國家增加農業產量的途徑,因為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仍然是一個緊迫的問題。雖然大型農場擅長生產大量的特定作物,如玉米或小麥,但小型多樣化農場每公頃總體上生產出更多食物和更多種類的食物。

編譯/陳能場 圖片:諾麗科技